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产业

地产转型生死局: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做养老是找死?

“不转型等死,乱转型找死”。

这句在地产圈流传甚广的魔咒,道尽了当下无数房企的集体焦虑。

是真无路可走,还是踩错了节奏?

老沈深耕地产及康养行业多年,目睹了太多房企在转型路上的折戟沉沙,也看到了少数先行者的曙光~


01

为什么说“不转型就是等死”?


房企的“等死”之忧,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人口结构、消费升级、政策环境三座大山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第一,人口大势变了。

老龄化加速与少子化并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如警钟长鸣。

图片
图片

这意味着,支撑过去房地产黄金二十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退。

城镇化速度放缓,增量市场见顶,存量竞争加剧。

依靠大规模拿地、快速开发、高周转的传统住宅开发模式,其市场基础正在被釜底抽薪。

未来,能容纳开发巨头的“蛋糕”正在急剧缩小,“等”下去的结果必然是市场份额被蚕食、竞争力衰退。

第二,消费需求转型了。

今天的购房者要的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水泥盒子”。

尤其是中产及以上人群,对健康、对生活品质、对服务的追求越来越高。

单纯的地产开发,产品附加值太低,同质化严重,越来越难打动挑剔的客户。

大家开始愿意为“健康”、“美好生活”买单,但传统地产给不了。

图片


第三,政策环境收紧了。

“房住不炒”是主基调,单纯依赖住宅开发,资金链压力巨大,政策风险也高。

国家层面对养老、健康产业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土地、财税、补贴等方面均有倾斜。

但请注意,这些政策红利是给真正投身于解决社会养老难题、提供优质康养服务的主体准备的。

人口、消费、政策三重压力下,固守传统地产开发模式,无异于坐以待毙。转型,是求生的必然选择。


02

为何说“乱转型、尤其转养老找死”?


转型是必须的,但方向错了,步子急了,掉进坑里,就可能变成“找死”。

第一批高举高打转型养老的房企,不少交了昂贵的学费,甚至铩羽而归。

老沈认为,主要是栽在了以下三大深坑:

· 坑一:盲目重资产投入,陷入“资金泥潭”

传统地产企业习惯了高投资高周转模式,入局养老产业一上来就追求宏大叙事,圈地建设大型养老社区、CCRC持续照料生活社区、高端养老院。

图片

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建设周期漫长3-5年甚至更长,资金沉淀巨大。

地产的高周转、快回款思维与养老重资产的长周期、慢回报特性严重冲突。

一旦销售或入住不及预期,庞大的前期投入土地、建安、设备、人员就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现金流迅速枯竭,项目陷入停滞甚至烂尾。

很多项目不是死于没有需求,而是死于资金链断裂。

· 坑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以为把普通住宅加点无障碍通道、扶手、紧急按钮适老化设计,配个医务室、棋牌室、食堂,再冠以“养生”、“颐养”之名,就是养老项目了。

结果导致项目千篇一律,定位模糊。

为什么会这样?老沈认为缺乏真正的价值内核是项目失败的主因。 

地产大手笔收入养老项目之前,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医疗资源深度嫁接了吗?

客户健康管理服务形成闭环了吗?

服务体系有独特亮点和温度吗?

是否建立了专业的运营标准和团队?

没有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精准吸引目标客群特别是支付能力强的高净值老人。

图片


· 坑三:轻视运营,遭遇“口碑滑铁卢”

地产企业骨子里仍是“开发-销售-离场”的思维。

项目建成后,运营团队临时拼凑,服务体系照搬模板或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对服务成本、流程管理、人员培训、客户体验重视不足。

养老的核心恰恰是服务和运营服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老人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也决定了家属的口碑。

一旦服务跟不上如响应慢、态度差、专业度低负面体验会迅速传播。在高度依赖口碑的养老行业,这无疑是致命的。

老人和家属用脚投票,项目声誉崩塌,入住率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前期所有投入付诸东流。

图片

卖房是一锤子买卖,养老是终身服务。

转型养老,绝非简单的“盖房子+适老化”,而是商业模式、运营逻辑、团队能力的全面重构。


03

房企要看清优势、“轻装起步


房企转型康养,路在何方?老沈认为,核心在于“认清自身优势,精准定位,采取‘轻’策略逐步渗透”。

第一步:深刻认知“我是谁”——房企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土地获取与开发能力:这是老本行,优势明显。

✅ 资金实力:比纯养老服务商有更强的融资和投入能力。
✅ 庞大的存量客户基础:尤其是已交付的成熟社区,拥有稳定的业主群体,是天然的流量入口和信任基础。
 项目管理和建设经验:对空间规划、工程建设有深厚积累。

短板也很清晰——

✅ 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能力、深度养老服务运营经验、康养品牌认知度。

第二步:战略选择——“嫁接”而非“转行”

认清自己的优势后,地产企业转型做养老,第一步可以“康养服务”作为提升住宅、社区、公寓地产主产品价值的“催化剂”和“新引擎”。

通过融入康养元素和服务,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增强客户粘性、提高资产溢价能力、开辟新的服务收入来源。

第三步:落地路径——从“轻养老”产品稳健起步

避免一上来就跳入重资产的“机构养老”深坑。应选择与地产主业结合紧密、投入相对可控、市场接受度高的“轻养老”模式切入:

路径一:打造“全龄化康养社区”

面向全年龄段家庭(青年、中年、活力老人),营造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社区氛围。

在传统住宅社区基础上,嵌入基础性、普惠性的康养服务模块。

例如,引入基础健康管理服务,配置共享活力空间,组织丰富的社群文化活动,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嫁接基础医疗资源等。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受众广,贴近原有开发销售模式,提升社区整体品质和吸引力,为未来深度服务打下基础。

这种模式被很多中小规模房企采用,其中做的比较典型、做的比较好的案例,就是位于河南南阳的建控江山赋国际活力康养社区。

图片
图片

南阳江山赋国际活力康养社区

✅ 路径二:开发“活力康养公寓”

面向刚退休、身体健康、追求品质生活的“活力长者”

本质仍是销售或租赁型公寓产品,但深度融入适老化设计理念,并配套基础健康服务轻度护理服务和丰富的社群生活支持。

例如精细化的适老设计,提供健康监测预警、基础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共享会所,组织丰富的社交、学习、旅游活动,提供便捷的物业及生活服务响应等。

活力康养公寓目标客群规模大且支付意愿较强,产品形态相对成熟,去化压力相对较小,可作为建立康养品牌形象的标杆。

这类项目的代表案例,比较著名有的位于江苏无锡的耘林·生命公寓。

图片

耘林生命公寓

· 第四步:核心目标——在“轻”实践中构建三大基石

通过运营“全龄社区”“活力公寓”这类“轻养老”产品,房企的核心目标不是立刻赚大钱,而是在实战中逐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康养能力:

✅ 逐步建立康养服务体系。从最基础、最刚需的服务入手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标准化。学会筛选和管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医疗、护理、文娱,最终形成有自身特色、可复制、有成本效益的服务产品包。
✅ 培养和沉淀运营能力与优势。这是转型成败的关键!在服务过程中,组建核心运营团队,尤其是懂客户需求、懂资源协调、懂成本控制、懂服务品质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
✅ 打造和验证康养品牌。通过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有温度的服务,在目标客户心中逐步建立起美好生活”、“服务可靠”、“社区有活力”全龄健康服务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口碑是康养业务长期发展的生命线,其价值远超短期广告投入。

活下来的房企,必然是那些能认清自身地产基因优势,并在实践中耐心构建服务体系、运营能力和品牌口碑的“长期主义者”。

04

地产转型,慢就是快,切忌盲目扩张


转型康养,绝非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定力和耐力的马拉松。

房企必须摒弃过去“高杠杆、快周转、大干快上”的思维定式。

✅ “轻”字当头,初期严格控制重资产投入。优先利用存量资源,或采用租赁、合作等轻资产模式试水。

✅ 先在自己最熟悉、最有优势的领域做深做透,打磨好服务和运营。切忌一开始就贪大求全,盲目进入不熟悉的细分领域或过度扩张地域。

✅ 小步快跑,从试点项目开始。不断收集反馈、优化模型、总结经验,再逐步复制推广,允许试错,但要及时止损。

✅ 长期投入,静待花开。构建服务体系和运营能力非一日之功,品牌口碑更需要时间沉淀。

要做好长期投入尤其在人才和服务品质上的心理准备和财务规划。



结语

“不转型等死,转型做养老找死”的魔咒,并非不可打破。

而生路,则在于清醒地认知环境与自身,坚定地选择“轻资产、重运营”的务实路径,并怀揣长期耕耘的耐心与决心

房企转型康养,不是要革地产的命,而是要为地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用专业的、温暖的、可持续的康养服务,让冰冷的建筑焕发“健康与活力”的光彩,从而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赢得未来。

关注@老沈说康养,持续为您解析康养产业趋势与实战策略。

— End —